《人民铁道》报“科技”版特刊!创新驱动 科技领航

——202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巡礼

发布时间:2025-03-03 09:44:48  作者:   来源:转自《人民铁道》  阅读量:75


百川奔涌激流者进,万壑争鸣奋勇者行。

2024年,中国铁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铁路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新突破。持续研究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技术、推进新型列控系统在和若铁路试用、完成5G-R系统环行道试验……铁路重大技术攻关成效显著。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见证了铁路科技工作者披荆斩棘、创新求变的开拓精神。202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共评出授奖项目274项,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137项;此外15人获铁道环保奖。

授予一等奖的39个项目在安全保障、桥梁隧道建设、铁路信息化等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对铁路行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让旅客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始终是铁路发展矢志不渝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今,跨国出行变得轻松惬意。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大大推动了中老两国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中老铁路动车组关键技术及应用科研团队勇克难关,成功攻克了跨国运行互联互通、自适应压力控制、列车安全综合监测和工业设计形意融合等关键技术。面对连续长大坡道、隧道、海拔落差大以及高温高湿等复杂环境,他们巧妙解决车辆舒适和平稳运行的难题,精心打造出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制造的首款跨国互联互通运营动车组。不仅如此,他们还搭建起国内首个中国标准“一带一路”出口动力集中动车组技术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跨国出行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新选择,奠定了泛亚铁路互联互通良好基础。

多源混合动力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研制项目,首次在动车组上集成AC25千伏、动力电池组、内燃动力包三种动力源,实现了不同动力源在整车上的灵活选配、电气化与非电气化铁路间跨线运行,为绿色、经济出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运输模式。

复兴号动车组关键系统服役问题及运维平台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精心搭建“造、修、管、用”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等平台,就像为复兴号配备了一位专属“医生”和“管家”。它通过实时监测列车关键系统的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以便及时进行维护和调整,全方位保障复兴号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安全是出行的基石,高速列车转向架变温环境/多部件超声-光纤-振动协同故障诊断技术则是保障安全的“忠诚卫士”。在高速列车风驰电掣般穿梭大地时,这项技术能够精准诊断转向架故障,有效提升故障诊断精度,为实车运行场景下转向架传动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转向架稳定运行,为高速列车的安全行驶筑牢防线,让旅客在享受速度的同时更拥有满满的安全感。

京沪高铁让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紧密相连,让千里京沪“一日往返”成为现实。京沪高铁无砟轨道服役状态智能感知与安全运维关键技术,如同为这条动脉安装了智能“感知神经”,通过对轨道状态的实时监测,能精准发现轨道的细微变化,及时安排养护维修,减少限速通行时间,有力保障了京沪高铁的安全高效运营,让旅客的旅途更加顺畅快捷,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高速铁路大跨桥梁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攻克了大跨桥梁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难关,让天堑变通途,使列车行驶更加平稳快速。当列车跨越江河湖海时,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确保列车在大跨桥梁上安全稳定运行,减少颠簸,提高运行稳定性,让跨越山川大河的旅途变得轻松愉悦,为旅客带来舒适的过桥体验。

面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工程挑战,一系列先进技术应运而生,为铁路网络不断拓展延伸提供强劲动能。

乌蒙山区,重峦迭嶂,云雾缭绕。乌蒙山区复杂环境叙毕铁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成功解决该地区隧道建设面临的生态保护和地质难题,助力叙毕铁路川滇段等工程顺利施工。

复杂岩溶隧道安全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创新理论和防控体系,保障复杂岩溶隧道建设的安全,让隧道穿越复杂岩溶地质不再困难。

高风险隧道安全高效建造关键技术、装备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解决隧道建造难题、提高掘进效率、实现智能化建造,为高风险隧道建设带来新的突破。

深长隧道富水破碎围岩失稳灾变机理及关键探治技术,能精准探测富水破碎围岩状况,保障施工安全,推动隧道建造技术的进步。

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总安全系数法与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隧道支护结构的量化分析和精细化设计,在多项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铁路隧道主动支护体系智能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革新了隧道支护理念,构建了主动支护体系,就像为隧道施工撑起了一把“防护伞”,提高了隧道施工的本质安全水平。

高速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技术及装备项目团队成功研制了轮胎式与轮轨式高铁隧道衬砌质量检测车,形成了配套的综合检测技术、智能化方法及信息化系统。该项目能高效综合检测衬砌质量,为隧道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软弱地层铁路盾构隧道标准化建养技术及应用项目,创新了铁路盾构隧道标准化建养技术,有效解决了软弱地层隧道的品质保障和性能保持难题,实现了铁路盾构隧道长期性能的可控、可感和可修。

复杂环境条件下盾构隧道智能掘进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复杂环境条件下盾构刀具磨损预测难、掘进参数耦合机制和协同匹配关系不明、盾构掘进智能化程度低等重难点问题,对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高效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地震多发区活动断裂带韧性隧道关键技术,是地震多发区隧道的“抗震坚强护盾”。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活动断裂带黏滑-滑动力机制、变刚度增韧隔震结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多专业信息融合的铁路供电智能运维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构建多专业(牵引供变电、接触网、电力变配电)信息融合的铁路供电智能运维架构,解决了铁路供电智能运维系统建设标准化问题;首创多专业融合的铁路供电智能运维信息管理平台,保障了铁路供电运维管理无人化顺利推进。该项目团队创新铁路供电系统故障辨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解决了铁路供电系统/设备服役状态数据化问题。

智能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建维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团队研发了面向智能高铁综合维修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综合应用数字孪生模型、工程运维期的数据,有效提高了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运维管理的效率;致力于发展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智能管理技术,实现智能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健康管理和预测性维护,有效提高牵引供电系统的建设质量与运维可靠性。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创新提出“1+M+N”战略规划体系,覆盖各专业领域和生产主体,充分激发各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力推动国铁企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铁路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协同管理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系统性创新与技术攻关,实现了信息化项目从预算编制到价值评估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填补了行业空白。铁路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涵盖资金匡算、预算编制、资金使用、价值评估四大环节。针对国内外在信息化项目全链条管理上的空白,项目组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新范式,构建了以“显性化、定量化、规范化、体系化”为核心的协同管理体系,并已成功应用。

安全是铁路发展的生命线。结合多种先进算法和检测技术,在役钢轨缺陷综合检测监测设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设计出新型轮式超声波传感器和加长磁轭的柔性滑靴式阵列漏磁探头,并构建起基于钢轨片段值的同源触发和主动同步机制。无论钢轨内部的细微裂纹,还是浅表层的缺陷,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为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铁路全生命周期安全遥感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破解了铁路遥感监测的诸多难题,其中多源遥感观测质量增强理论与方法、铁路沿线地表和构筑物形变InSAR综合遥感监测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外部环境风险源可被实时监测。

在铁路货运的广阔天地,中国铁路货运95306成套关键技术及深化应用项目,实现铁路货运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创新货运组织模式和业务办理流程,实现“让信息多跑路、客户少跑腿”,大幅提升铁路货运便利化程度和客户发货体验,有效推动铁路货运增运增收与提质增效。

砥砺前行,创新引领;真理惟朴,实践为基。2025年,在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中国铁道学会将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继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更好地发挥铁路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铁道学会官方网站将对获得2024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进行专栏介绍,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