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智能铁路委员会年会暨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高铁发展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1-06 09:48:51  作者:   来源:中国铁道学会  阅读量:244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中国铁道学会指导下,“2024年智能铁路委员会年会暨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高铁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铁道学会智能铁路委员会,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智能建造分会,长江沿岸铁路四川公司、重庆公司等单位主办,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铁科院集团公司等单位协办。大会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孙永福、卢春房、何华武、何川等12位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国铁集团原副总经理李文新,国铁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川藏办常务副主任王晓州,国铁集团川藏办原首席安全监管师赵国堂、原首席质量监管师王志坚,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鸣凯出席指导。国铁集团川藏办、科信部、客运部、工电部、建设部、鉴定中心、工管中心等部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铁科院集团公司,有关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建设公司,智能铁路委员会委员单位,以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24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智能铁路新理论、新技术,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和交流智能铁路最新实践和前沿发展。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致辞,并作题为《中国铁路CR450科创工程及发展展望》的主旨报告。王同军理事长系统介绍了时速400公里线路基础设施力学响应机理、多源噪声特性、隧道气动效应机理等研究成果,并对智能高铁发展进行了展望。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盛,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勇等领导进行了致辞。

智能铁路委员会主任周黎作工作报告,重点围绕智能高铁系列教材编写、智能铁路学术交流会、铁路人工智能算法大赛、铁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研发、铁路大模型应用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智能高铁发展论文征集、智能铁路发展动态编辑等品牌特色活动,以及委员会日常管理和宣传展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委员会2024年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委员会2025年工作设想,希望委员会充分发挥跨领域、跨专业融合优势,凝心聚力、实干笃行,共同致力于铁路科技创新与智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 

 

 为广泛传播和共享智能铁路创新成果,智能铁路委员会对2024年重要成果-智能高速铁路系列教材、铁路人工智能十大应用场景(第二批)和铁路大模型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进行了发布和预告,这些成果对推进铁路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颁奖环节,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鸣凯宣读了“2024铁路人工智能算法大赛”获奖名单,孙永福院士,国铁集团原副总经理李文新、科信部副主任朱建生、建设部副主任王哲浩、工管中心副主任孙明智,中国铁路通号集团副总裁张志辉、铁科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军、于鑫等领导为荣获特等、一等、二等和优秀奖团队颁奖。2024年,智能铁路委员会以“基于多模态图文检索技术实现铁路遗失物品查找”为赛题组织了人工智能算法大赛,共有50多支队伍参赛,经模型研发、模型评价、专家评审三个阶段,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及优秀奖6项。

主旨报告由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院士主持,何院士是知名铁道工程专家,长期从事铁路工程、运输技术工作和铁路科技研究与应用,在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高稳定性技术、铁路站场与枢纽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何川院士作题为《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的报告,从钻爆法隧道的施工特点出发,详细介绍了围岩精细化智能分级、开挖支护动态智能决策、高效精细爆破、全工序机械智能装备等理论与技术,并展望了隧道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前景。

西藏铁路建设公司赵勇总经理作题为《铁路隧道全工序机械化及智能化建造探索》的报告,分享了铁路隧道全工序机械化及智能化建造的经验和成果。国家卓越工程师、铁科院集团公司首席研究员李平作《智能高铁“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智能高铁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路径。

学术交流会分别由国铁集团川藏办原首席安全监管师赵国堂、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主持,邀请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敏,中铁二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谢毅,铁科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军,京福客专安徽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杨怀志,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章乐,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家松,广州铁路局集团公司信息所总工程师周发明等7位专家,分别围绕桥梁智能建造技术、成渝中线智能勘察设计、现代物流体系数智化发展、京沪高铁数字化运维等方向作报告,以不同视角解读了智能铁路的技术路线、解决方案和创新实践。

会议期间,组织参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成渝中线四川段沱江特大桥、龙泉山隧道智能建造创新成果。

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未来,智能铁路委员会将以本次大会交流主题和内容为指引,认真落实国铁集团铁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全力推动智能铁路创新活动,聚焦行业关键领域深化应用技术创新,依托智能铁路交流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推动铁路行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