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助推智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二届中国铁路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0-10-29 08:14:07  作者: 中国铁道学会   来源:中国铁道学会  阅读量:1284

 2020年10月23日,由中国铁道学会、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铁路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同军出席会议并致辞,重点围绕智能铁路的发展介绍了智能京张、智能京雄的创新实践,并对智能铁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铁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着力推进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形成了复兴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原高寒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铁路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届中国铁路发展论坛主会场

论坛由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管委会、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工程分会、通信信号分会等6家单位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专家学者、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丰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国铁集团机关有关部门及所属企业、中国铁道学会领导,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通号、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以及“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荣誉获得者、论文作者代表、铁道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论坛聚焦“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主题,深入探讨智能轨道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发展愿景,旨在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卢春房院士,以及郑静晨院士、丁烈云院士分别从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应急救援智能化、融合基建赋能等技术领域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自铁科院集团公司、中国中车、中国通号、中国中铁、北京交大、京投公司和华为公司的多位行业专家围绕智能高铁、智慧轨道交通、交通装备智能化、列车控制、智能建造、数字孪生、装配式建筑等展开充分交流和研讨,为助推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智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郑静晨作报告

论坛分别由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马福海秘书长、中南大学陈春阳副校长、华东交通大学马云东校长主持。 

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主持会议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春阳主持会议 

大连交通大学校长马云东主持会议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向30位“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北京丰台区代区长初军威介绍了《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关村管委会、丰台区政府、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四方签订了《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 

与会嘉宾向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丰台区初军威代区长发言                     签约仪式

10月24日上午,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铁路通信信号创新发展两个分论坛成功举办。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田京芬和郑深源分别致辞。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分论坛重点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建造、装备研发应用以及安全运维管理方面的新标准、新问题、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等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将助力轨道交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轨道交通工程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分论坛,田京芬副秘书长致辞

铁路通信信号创新发展分论坛重点围绕铁路通信信号领域前沿进行展望,对数字化时代铁路产业链的生态变革、高铁信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智能连接、北斗导航应用、自主化新型列控系统研发、通信网智能管控、高铁调度集中智能化等技术领域分享了研究成果,提出了铁路通信信号智能化的发展策略,展望了发展前景。同时发布了《铁路下一代承载网应用技术白皮书》和《智能铁路通信云技术白皮书》。

铁路通信信号创新发展分论坛,郑深源副秘书长致辞

第二届中国铁路发展论坛的召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对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与应用成就的全面展示,也是轨道交通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次技术大融合、智慧大聚集。如今轨道交通智能化不断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在智能建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救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的产业集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强劲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工作者用汗水、智慧、奋斗和奉献,用“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合奏而成的“交响曲”。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基础实力,来源于科技人员常年累月的钻研与实践,以及忘我的付出。正因为有了老中青三代科技人才的梯队和厚度,才创造了中国铁路划时代的成就和辉煌,才使我们对智能交通、智能铁路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自信和底气。

实践证明,多专业、多行业、多区域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必然产生强力的“发动机”“催化剂”“集群化”的杠杆效应,产业融合发展蕴含着强大能量和无限可能。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拼搏和共同奋斗下,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必将不断向深度、广度迈进,迎来城市、交通、经济建设多维聚力、协同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