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铁路科技自立自强 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铁路智慧

——写在202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之际

发布时间:2023-01-31 08:39:49  作者:   来源:中国铁道学会  阅读量:1456

铁路科技创新大潮奔涌向前,科技工作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2022年,中国铁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不断巩固我国铁路世界领跑地位。川藏铁路工程首批国家重点专项全面启动,川藏创新中心成都研发基地一期工程顺利竣工。CR450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制定发布,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持续完善,奥运智能动车组、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应用,为铁路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是铁道行业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见证了铁道行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科技辉煌,筑就了铁路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2022年12月30日,中国铁道学会组织召开了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科技权威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要求,审议202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网络推荐申报以及形式审查、技术审查工作,审定网络评审、综合初评评审结果,最终确定拟向275项优秀铁路科技成果颁发“202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138项,此外15人拟授铁道环保奖。

拟授特等奖的8个项目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智能高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铁路行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智能高铁体系架构及京张高铁示范应用。该项目首次给出智能高铁定义和内涵,创建了“技术体系-标准体系-数据体系”三位一体的智能高铁体系架构,提出了“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编制了国铁集团智能高铁体系架构1.0标准。在智能建造领域,首次提出了中国铁路BIM标准体系,攻克了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应用等关键技术;在智能装备领域,研究构建了移动装备和固定设施监测技术体系;在智能运营领域,研究构建了涵盖养护维修、运输调度、客运管理、旅客服务等成套技术方案;上述关键技术和系统在京张高铁成功验证并取得示范作用。项目获发明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76项,形成标准124项,国家及省部级评审79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17篇。

时速160公里复兴号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该项目首次提出了动力集中电动车组一体化设计理念,融合机车、客车不同技术平台,实现我国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的统型化、标准化,既充分满足了既有线开行动车组需求,又能兼容客货混运新建线路以及客运专线等,可提供固定编组、重联编组和灵活编组等多种编组形式。首次构建了动车组列车控制网、列车综合安全监控网双网并行的控制与诊断网络架构,首次构建了动力集中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首次将高速动车组设计理念应用于动力集中动车组,对进一步提高既有线铁路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获授权专利40项,形成行业标准17项,发表论文20篇。

穿越城市中心跨境地下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及应用。该项目依托我国第一条穿越城市中心并设站的全地下跨境高速铁路——深港高速铁路,系统解决了地下高铁站与城市中心区的“站城融合”、跨境运输组织、城区地下高铁工程建造、地下高铁安全绿色营运等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创建了城区地下高速铁路车站规划选址、跨境运输组织模式,创新了城市密集区超大规模地下高铁工程建造技术,构建了地下高速铁路安全绿色营运综合技术。项目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3项,出版规范4部、专著1部,发表论文105篇。

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关键技术与应用创新。该项目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是国铁集团业务系统生产运行中心,承载全路应用系统的集中部署及数据资源存储,极大推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国铁集团和各铁路局的广泛应用,标志着铁路信息化迈入云时代。主数据中心广泛运用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坚持自主可控优先,规模化部署了铁路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超融合一体机等产品;以平台理念为指导,创新建成投用支撑铁路企业级应用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一体化数据中心级网络安全防护平台、一体化数据中心综合运维管理平台,首次整体实现了铁路行业云落地和应用。

京张智能动车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该项目京张智能动车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列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智能动车组和国内首列冬奥定制列车,实现从0到1的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了面向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的高速动车组智能化技术,打造了冬奥定制化列车,提高冬奥服务品质,提出了面向高寒长大坡道、绿色环保和综合节能的环境友好性技术,构建了智能动车组技术平台,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战略转型。项目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2项、软件著作权2项,形成标准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9篇。

高速列车谱系化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构建及应用。该项目研制出涵盖总体、走形、承载、动力等四大组份的“高速列车谱系设计平台”和由八大子系统构成的“需求驱动的谱系高速列车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形成了高速列车谱系化研发的理论架构、技术体系及平台,有效完善了高速动车组的技术体系,形成规范化的高速列车技术创新途径,为实现我国不同速度等级的谱系高速列车创新研制和高铁走出去战略夯实了基础。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软件著作权13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 23篇、EI 18篇、中文核心38篇。

耐候型高铁轨道-沥青混凝土面路基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该项目解决了不同区域气候及长期列车荷载下轨道-路基结构长效防水封闭难题,提升了我国高铁轨道-路基结构的工程品质与服役水平。建立了耐候型高铁轨道-沥青混凝土面路基结构及性能演变机制,构建了基于多层结构复杂破坏机制的沥青混凝土层结构与材料协同设计方法,研发了面向严酷气候环境与高速列车荷载的沥青混凝土性能调控与配制技术,形成了高铁复杂工况下精细化与信息化控制的沥青混凝土层施工技术。项目获专利25项,其中授权俄罗斯专利1项、发明专利10项,主编国铁集团标准3项、纳规1项,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EI论文29篇。

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小变形控制理论与技术。该项目创新了高铁软土路基小变形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取得了“长期沉降可控、服役变形可防和偶发变形可修” 的系统性成果。提出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小变形控制计算理论,突破了制约沉降控制的关键理论瓶颈;创建了高铁软土路基主动安全保护技术和智能防护模式,解决了邻近铁路施工路基变形防控难题;研发了高铁营业线软土路基变形修复技术,攻克了高铁不停运的路基变形维修难题。项目获发明专利37项、工法4项、软件著作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专著4部,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6部,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 34篇、EI 47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铁路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中国铁道学会作为“铁道科技工作者之家”,将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铁路科技工作者继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更好地发挥铁路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为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当好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贡献智慧与力量。